为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筑起“防护墙”——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栽培中心副主任徐常青
长期以来,枸杞产业受病虫害防治难题困扰。近日,围绕“十四五”规划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枸杞绿色防控技术创新成果,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栽培中心副主任徐常青博士,听他详解一系列绿色防控新技术如何为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筑起“防护墙”,推动这一传统产业迈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木虱、蚜虫等害虫因个体小、繁殖快,极易产生抗药性。种植户依赖经验盲目用药,不仅防治成本高,效果也不佳。”徐常青开门见山,点出产业曾面临的困境。针对这一痛点,科研团队首先从精准监测入手,成功研发出枸杞主要害虫抗药性快检试剂盒,实现了田间快速判断抗药性水平。“这一技术如同为害虫抗药性装上了‘预警雷达’,让种植户能够精准选药,既降低了防治成本,又提高了防治效果,更为抗药性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标志着枸杞病虫害防治步入‘精准监测’新阶段。”
解决了监测难题,如何在防治环节实现“绿色升级”成为科研团队的下一个目标。
基于枸杞喜肥的特性,科研团队创新提出“以肥代药”的防治蚜虫思路,将营养补给与虫害防治巧妙结合。这种制剂在枸杞开花结果期喷施,既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又能通过物理窒息方式有效防治蚜虫。“这项技术巧妙结合了茨农的施肥习惯,实现了营养管理与害虫防治的协同增效,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了创新思路。”徐常青说。
谈及木虱、蓟马等活跃害虫,徐常青表示,传统防治手段往往难以精准覆盖,团队另辟蹊径研发出固化剂物理粘虫技术。“这种方法无需化学农药,简单环保且高效,特别适合在有机枸杞种植中推广应用,展现了物理防治技术的创新突破。”他说。
针对寿命长、善躲藏的枸杞实蝇,科研团队转变思路,变“追杀”为“诱杀”,开发出性诱食诱组合防治技术。在徐常青看来,这种防治方式的转变,是害虫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为类似害虫防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而对于成虫寿命短、隐蔽性强,防治窗口期极短,被业界称为“枸杞癌症”的红瘿蚊,科研团队以覆土法,破解了这一难题。
徐常青认为,这一系列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枸杞生产中的具体难题,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从精准监测到生态调控,从物理防治到生物诱杀,多项技术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环境友好、效果持久的综合治理方案。”他表示,随着技术的推广应用,枸杞生产方式正发生深刻改变——种植户不再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枸杞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农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枸杞产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成果,更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为中医药材绿色安全生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徐常青说。